武学探源
QQ群:
93745853
微信群:
深圳子能杨氏太极拳
咨询热线:
138-2366-9801 苏先生
158-1558-4926 段女士
137-2375-8739 张先生
名 家 风 采
太极名家
游忠志
高级康复理疗师

  游忠志,杨式太极第七代传人,先后师从杨代新,李正声学习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,器械,推手,散手及内功心法,师爷周子能亦亲自授业,深得杨家太极之真传,成为第一个获师父认可开门授徒的传人,三十余年来教授弟子及学员数千。2010年先生成立深圳子能太极拳社,把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植根深圳,传播到海内外,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 

拳 社 课 程 表

    课程名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课程类型

    杨氏36式太极拳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初级班

    杨氏传统115式太极拳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中级班A

    杨氏55式太极剑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级班B

    杨氏40式太极刀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级班C

    太极推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级班

    太极推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高级班

名家讲坛
李雅轩太极拳精论(二)
2014年06月12日 14:03:40 - 陈龙骧 李敏弟

本文采编于陈龙骧、李敏弟二位先生所著《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精解》

 

        (1) 在初学拳时,就须对于教者的每手每势动作及神气,要切实注意,并须细细地体会自身上的感觉,以打下良好的基础,不宜贪多学快。如这样子学法,能学一年,了解一年,虽是学的很慢,但在实际上却是很快的。假如贪多学快,一切都不注意,到学会之后,一经检查,全不对路,尚须从头细改。这样子的学法,虽是会的很快,反

而是慢了。关于这一点,学者须注意。

       (2) 在一套拳学完之后,还不能就算会了,尚须反复地多练些日子,细细体会其味道,并须要将它连贯起来,使其上下相随,内外相合,心神意气成为一个整体,然后身心就会感到愉快,这才算是学会一趟拳。但是这也不过是在大体上算是会了。至于细微的道理,还有待于天长日久地钻研。盖学问是无止境的,不能以此就满足了。

      (3)

当练拳有了以上基础之后,就可进一步的学习行动运气的功夫。这种功夫,是在练拳时以心行气,以气来运身,以心意牵动着气息做深长的呼吸,以鼓荡着身体来作拳势动作,一切开合的动作,使其如长江大河之水,有滔滔不绝之势,又要有如抽丝挂线,行云流水,绵绵不断之形,还要迈步如猫行,举动轻灵,圆满无缺。

      (4) 在行功动作的稳静上,这一步功夫要好好地用心将它做好,不可稍有马虎,这是要紧的。其要领是先以心意来作想,如何才能做到稳静,如何才能做到清醒,如何才能使智慧澄清,如何才有虚无灵机的气势。

      (5) 先师杨澄甫先生曾说:古人练拳,是分四步功夫。

      ① 练体以固精。即是练架子的功夫。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强弹力,在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,在骨骼方面使其坚实,精髓充满。

      ② 练精以化气。即是行功养气之功夫。使其饱满之精髓,化成充实之中气。

      ③ 练气以化神。即是养气藏神之功夫。在练得气足精满之后,再朝夕锻炼下去,即会发神明的灵智。有了这种灵智,无论用之于任何事务,都可以达到适当之处,不独是打拳推手而已。

      ④ 练神以还虚。即是在静极默笃之后,养虚灵之功夫。在练出了神明灵智之后,又将它藏之于内心骨骼之中,含而不露。从表面看来,似乎什么也没有,然而在实际上,它是包罗万象的,无所不有的,无所不为的,无所不然的。如以绢裹明珠,光泽内藏,能普照一切。

      (6) 练功其主要者,是在于蓄气养神上下功夫。心存静养,形如半睡,从表面上看来,像是无聊,然而却内藏无限的动机,精微细奥,普照全身,有令人无处可以侵犯之感。也非此不能养出清醒之头脑,养出灵觉的智慧,养出充实的中气和疗养疾病的效果,才能悟会其中的道理。其好处甚多,不必一一去谈。从技击方面来说,必须先养出神明的灵智来,然后才可以无往而不利。有了此灵智之后,在技击应用时,只要意念一动,其身势气意精神无不随之而到,身上的一切神经命脉无不相应而来。

      (7) 练太极拳的功夫,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先要内心放松,身势就会自然地随着内心的思想而全部放松,到了心身俱松之后,所有一切的动作也就无往而不利。如果不是这样,不但在技击方面没有作用,就在健身疗病方面也不能收到什么效果。

      (8) 在练功上,如果将全身上下内外放松,周身做到一致了,而后以心神气意去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,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臂腿,做出如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的样子。要丝毫的不自动,不零断动,不局部动,不多动,不妄动,不少动。如果四肢自动,多动,妄动,冒失动,或不动,或快慢不匀的动,这都是错误的。它只有太极拳之名,而无太极拳之实。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。

      (9) 太极拳的动作,是要以心意为主,以思想来命令腰脊,由腰脊来领动四肢,这样有系统、有主动、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,而不是上也动,下也动,左也动,右也动,前也动,后也动,各方面部位一齐动,就算一动无不动了。因为这种动虽是各部位一齐动,却没有以心行气,以气运身的完整,而是零断自动。

      (10) 练太极拳时,应当是有太极拳教师教导,才能懂得这些道理,否则是不行的。有些人练太极拳,只是买了几本太极拳图说,看了看其中动作,以参上自己的外功拳的劲道,练了练就到处教起拳来了。在练时扭扭捏捏,零零当当的上下左右一齐动,以为这就是太极拳一动无不动了。在练时懈懈怠怠的,以为这就是太极拳了。其实这些都是练太极拳的毛病,这种练法不但是找不到太极拳的身心稳静安舒,而且也练不出太极拳在技击推手方面的功夫。

      (11) 太极拳的要求是要放松,并且要松得很松,完全以意识鼓荡着身势来动,丝毫不用一点力。如这样子的练法走出劲来,味道才厚。如不是这样,就作不出太极拳的味来。

      (12) 太极拳要内外都放松:所谓内者,即心性思想意识;所谓外者,即五官面目,腰身四肢。所有的内外这些部位,如有一处不松,或松的不均不匀,不整不圆满,也就练不到好处。

      (13) 在健身方面,身势放松了,气血循环才能畅旺,神经命脉才能舒适,在身体方面才能转弱为强,这是很自然的;在技术方面,身势放松了,头脑才能清醒,神经感觉才能灵敏,动作才来的轻便。随机应变方面,才能来得迅速,气意才能沉下,气意沉下,发劲才能来得充实。所以说,太极拳无论是在健身方面或是技击方面,都是要身势放松了,才能练到好处。

      (14) 每见些自称为是太极拳的权威们,以练些套子为能,丝毫没有太极拳的道理,以为这就是他们的发明创造了,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。

      (15) 太极拳的练功,应是将身心放的虚无,反听观内,以体会身心之合,若有为若无为,以修炼身心的灵觉。盖观内者,都能做到身心泰然;无为者,则方能做到无所不为;虚无者则才能含藏万机。有的人每练拳紧着气势,瞪着眼睛,两目死死地盯着一个指头,或是专注意那一部分,这完全不合乎太极拳的道理。有的人正在练拳的时候,忽地握紧了拳头,咚咚哈哈的捶打,以为这就是太极拳的发劲了,这更是脱离了太极拳的本质。他的理想是太极拳是讲究发劲的,将对手打出去的,如无力如何能把对手打出去呢?岂不知这种硬劲,并不能将人打出去的,他是将其他外功拳的一些发劲按在太极拳的功夫上,并且教了好多人,这真是千古奇闻,误人误己而已。太极功夫,是应本着太极拳的规则,细细地去练去悟,日子久了,就一定会有奥妙发现。在健身方面、应用方面都有了。如果硬手硬脚的乱动、多动、妄动、冒失动去练太极拳,可能一生也摸不出太极拳的味道来,越练离太极拳功夫越远。希望学者不要乱去学,学坏了纠正不过来。

      (16) 每练功夫,要留有余兴,还要过于劳累。如果筋骨皮肉过于劳累,就会减少神经方面的灵感性,在将来学推手时,就会听劲不灵。

    (17) 如练功日久,应感到有神清骨爽,精神愉快的情形,这便是功夫已经找到要领了。如果日久尚无这样的感觉,甚至感到口干舌橾,心烦意乱,这便是功夫练错了,应该马上请人指点,否则会越练离太极拳功夫越远。

       (18) 太极拳功夫,不是只会趟套子就算会了,而是要经常看看太极拳的老论中的一切道理,时时刻刻的思想思想,若只凭苦练,使筋骨吃些苦头,是不行的,如对老论中有不懂的地方,可请别人指点,不要弄了引些其他拳中的话或是自己乱编些话按在太极拳上来说,这是误人误己的。

       (19) 练太极拳最好是跟着练太极拳的人练,本着太极拳老论去用功。如跟着练杂拳的老师去学太极拳,那是南辕北辙,必致越走越远。

        (20) 练拳练功应在健康身体、疗养疾病方面去研究,其次在推手技术提高方面去体会。如在这两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,就等于有了发明创造工作跃进了。如只是多编些套子,练些花样,而对健身疗病和技击推手方法等弄不好,反而不如旧的好,这不算什么发明创造,更谈不上什么跃进,而是有名无实的。

       (21) 吾们太极拳功夫是内功,是气功,是柔功,是静功。在练太极拳时,应本着这个道理练,要用内劲,不用外劲,要用暗劲,不用明劲;要用松软沉重之弹劲,不用钢硬之僵劲。

        (22) 太极拳的道理本来是很简单,只要是把身势放松下去,头脑稳静下去,调匀了深长的呼吸,身桩坐的稳稳静静的,本着老论一手一势的去用功,经过老师的指点,日子久了就成了。但是近有些人练拳胡思乱想,参上些其他的道理,又添上些外功的劲道,弄得心里思想乱了,神气不能集中,就进步慢了。

        (23) 太极拳根本就是一个养心定性的功夫。所以在练时,要静下心来,缓缓地审查着劲道去练,万不可心烦意乱的,慌慌忙忙的着手。

        (24) 按以上规则练下去,日久才可打下良好基础。有此良好基础,才可以学好以下各方面的功夫,如稳静调息方面,呼吸配合动作方面,精神集中方面,意识守窍方面,空虚方面,灵感方面,如推手、散推、散打方面,都可以逐步的学会。如在打基础功夫方面打的不够,那就一切功夫也学不到好处。

       (25) 其他方面,前面已略为言之,不难慢慢的悟解。今将调气方面谈论如下:调气这步功夫,最主要的是先将呼吸做到深长,其次找呼吸的顺随,使其能配合着身势的动荡形势而作到自然舒适,不要有勉强有拘滞之处,这样才是正确的。但这样细致的功夫,在初学时不易做到。盖初学这个时期,每练稳静调息这步功夫,最容易心烦意乱,烦躁不安,以致悟不下去。如发现这种情况,仍要努力克服,耐心缓缓的去找,心中不要急,日子久了,自会找到。如不能耐心的去找,或是粗心浮气的用压制的办法,将气硬压制下去,去做深长呼吸配合动作,那就始终找不到身心的舒适自然。这是很要紧的,不然就走错了路,弄得一身皆不舒适。

        (26) 在呼吸与动作配合方面,每逢架式的开大宜呼,每逢架势的收小宜吸,但这是大致的情形,如必要时须有变通。假如在练功时,为了细致的体会劲的所在,重心的端正,身心的安适,这需要很慢的动作才能体会得到。如果快了,是不行的。动作既如此缓慢,在呼吸方面不可能也随着慢到这步情形,这就须采取加一口气的办法,以做到呼吸与动作的相配。万不可使呼吸之气闭在胸部,以等待着动作去做配合,则会全身不舒服,如长期不舒服,或生病亦未可知。如以单鞭掌这个动作来说,往左边一带这个动作,应是吸;第二个动作往右边一挂,应是呼;而往下的第三个动作,是开单鞭掌,这又是须呼。在这个时候以前,气已是呼出去了,不可能还有气再往外呼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要采取加一口气的办法,在完成往右挂的动作之后,将要往左开步之时,需要身势往下一沉,就在这往下一沉的时候吸一口气,在打单鞭掌的时候,就又可以随着开势作出呼气的配合,以做到身心舒适自然。所谓加一口气的办法,就是这样。以后凡有呼吸赶不上动作的时候,就采取这种办法,不要用闭气等待的办法。在练功时,如一时找不到舒适自然的配合办法,要有耐心的静下心去想,身势放松了去体会,就一定会找到味道。万不可以求之太急,而在心忙手乱之中,硬要一下子强制着将气意压下去,以做到呼吸深长配随。

       (27) 守窍之说,是在练功未出势之前,在做预备工作时,就要做静心的功夫。先以意将散在外面的思想,把它收拢来,使其集中在印堂间安定下来。俟其集中安定之后,又要意识自印堂徐徐下到鼻端,到达准头间,而后又由准头顺着承浆下到心间,它在心部要多守一个时间,等到杂念摒除了,心里一点往外想的意思也没有了,完全将在外散着的思想统统收回来了,身心也舒适了。在这个时候,口中定有甜液生出,身心感觉非常的畅快。有了以上这种情形之后,再将思想意识徐徐的将它放下去,到达丹田。从此就以丹田为家,思想意识在丹田里主宰一切,所有的动作与呼吸,无一不是由丹田里主宰,丹田里牵动,丹田里供给的。如此则一切动作和呼吸才有底劲,才有根基,不然一切全是浮的,全是漂的,全是零乱的,切记。意识是在丹田作为主宰,但是呼吸之气,不是死死的压在小腹内不动,而是深长的上下牵动的,是有换发的,是有灵感的。如不是这样,对身体就一定有害。因为人是秉气血而生,如气血畅通舒适,人身即健康。如气血凝滞了,日子久了,就会发生疾病,所以太极拳老论上教人,气以直养而无害,劲以曲蓄而有余之说。由此可见,气之到达丹田,不是就死死的压在小腹,一点也不动,而是有收放,有鼓荡。盖气行则血通,血通则人健,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       (28) 天天做气血贯通的功夫,久而久之,气血能随着人的意识而走,意识到哪里,气血就到哪里;气血到哪里,力量就到哪里,无论意是用在何处,用在身上的哪一部分,气血劲道就会很自然地随之而到达哪一个部位,其应如响,百无一爽。

       (29) 在练功夫方面,一要有恒心,不因有困难就间断;二要不贪多学快,不要以会的多为能,而是要徐徐地吸取滋味,细细地思悟,如日子久了,万无不进步之理。如其只图学快,描画其表面,不体会内容,就不容易学好。

       (30) 太极拳的功夫,不是只吃些苦操练,叫筋骨皮肉受些痛苦,就会学好功夫的,而是还要思悟,还要体会才行。操练是外面的功夫,思悟是内容的功夫。太极拳是内外兼修,身心并练才行,不然就对身心的健康效果不大。练出来的姿势,也不够优美,外行看到还可以,但内行看到就没有味了。

        (31) 每练功时,要先以心意作想,使身势全部关节放松,并且要松得很松,要将身势松得如软若无骨样。然而它不是死巴巴的软,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动起来的。它动荡起来,有强大而又灵敏的弹力。假如发出去时,它有很强大的入里透内性,头部虚灵上顶,不是僵直上顶,要有活动虚灵的气势,两臂松得又沉又重,似钢铁样的重,而不是似钢铁样的硬,两拳如软巴巴的铁之重,而不是拳头握紧,如握紧就松不下来,打出去就不能入里透内了,两臂如软节钢鞭,又软又重,而不是挺硬。两腿上之软弹力很强,将身上的体重负着,如火车车箱下之大盘簧,将火车箱托着一样;又如河水之托着重载之船舟,又活动又沉重,其道理劲道可想而知之。其他如顶头拔背,垂肘松肩,沉气坐胯等规矩,前面已说过。总之,练功是要本着规矩去练去想,就很容易进步。如不按规矩,胡思乱想,就必致耗时费力,是不可能进步的。

        (32) 有些人练功,不以老论上的规矩,而自己心里东想西想,以为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,于是乎他浮浮漂漂、零零乱乱的动;或以为太极拳讲究发劲,把人发出去,没有力量,不能发出人去,于是乎又用些力去练,弄的两臂僵硬异常,如此便造成了一时零乱无章,一时又死硬不灵。如此反反复复,自相矛盾,胡思乱想,拿不定一个决定的主意,日积月累,非但不进步,反而将拳架子弄成了一个奇形怪状,那就不好办了。虽有张三丰在世,也是教不好的。

       要知太极拳之不用力,有不用力的道理。不是将身体弄成了懈懈怠怠,而是要有意识的沉着,精神的贯注,气势的鼓荡。它的能发出人去的用力,是有它的用力的道理,不是将筋肉弄硬、弄僵、弄死、弄紧,而是以柔、以弹、以有意识的掤动性。

       (33) 太极拳功夫在初着手时,就要在稳静上用思想,养精神,养中气,养灵智,养清醒,养良知,养悟性,养灵感,以俟将这些东西充实起来,身体的健康和技术的技击方法也就自会有良好的效果,不待谋求也。就算在一切日常事物上的处理,也不难达到适当的境地。如不是在稳静安舒上去用功夫,而只是妄动盲动,快动冒失动,添些花样,只图表面上的好看,那是毫无道理的。

        (34) 太极拳的练法,其主要是把身心放稳静、放舒适的问题,而不只是在四肢、胳膊、胯腿一些外面的形势高低长短大小的问题。如太极拳只求外面,那是练不好的,此可断言。

       (35) 吾们看过太极拳的老论,知道练太极拳是要将身心放稳的。身心放稳、放松及舒适之后,才能将散在外面的神经思想收得回来,才能做到了真静,真静气意才能沉得下去。将气意沉下去了,再稳稳静静的去行运,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味道。如是慌慌张张地着手去练是不行的。身势既稳,脑筋已静,然后再缓缓的往松肩垂肘,含胸拔背,虚灵顶劲,气沉丹田这些规则上去用思想,如此日久,才能将一趟拳很自然的做好,而后研究推手,也就不难逐步地了解了。

        (36) 在沉气方面,虽在平素行住坐卧之间也要注意沉气,这是对练功夫一个很好的补助。老论中说:“以心行气,务令沉着,乃能收敛人骨,以气运身,务令顺遂,乃能便利从心。”以上这些论述,应当好好地体会。

        (37) 拳是基本的功夫,是一辈子不能间断的,功夫之基础是要天天培养的。如果基础打得好,以后推手散手就很容易学好。如基础打得不好,推手散手发劲等也会学得不太好,这是可以断定的。

      (38) 练拳日久,有了功夫之后,就将架子收敛一些,不宜太散漫扩大。在练功时,不一定要架子多么大,多么低下,主要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,有了灵感为第一,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得充实起来。要心存静养,聚精会神,保精养气,调呼吸,静脑筋,澄清智慧,增长灵机,如此日久,内劲、心劲灵感就自然会有了,以后蹬脚、分脚就会稳了。李香远之功夫,就是这样子有的。

        如这样的练功,手的拳味就自然会有了,拳意就会上手,凡是一举一动,都会充满了拳意。等于读书多了,出口就能成章,下笔便可成文,这是一样的道理也。有了这种功夫,自然就会行气运气,用神用意。

       有了以上功夫,劲去无往而不利,无坚而不摧,打人如透纸扎人一样,一鼓而透也。这全是由于平素练功,以神行,以气化,以意去的练功中养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 以后练拳,再不能练那无意义、无神气、无聊的手法动作了。要叫他出手就有拳意,叫他愈来愈浓厚,这才是老拳术家的样子。如再动哪些无聊的动作,那太不像话了。 

 

 

 
我 要 评 论
呢称:游客
 
文 章 评 论0条评论
 
回复评论内容: 
友 情 链 接
重庆子能太极拳社  深圳武协  国惠投资  美丽湾  骏磁磁业  
Copyright@2013-2014 深圳子能太极拳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