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学探源
QQ群:
93745853
微信群:
深圳子能杨氏太极拳
咨询热线:
138-2366-9801 苏先生
158-1558-4926 段女士
137-2375-8739 张先生
名 家 风 采
太极名家
游忠志
高级康复理疗师

  游忠志,杨式太极第七代传人,先后师从杨代新,李正声学习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,器械,推手,散手及内功心法,师爷周子能亦亲自授业,深得杨家太极之真传,成为第一个获师父认可开门授徒的传人,三十余年来教授弟子及学员数千。2010年先生成立深圳子能太极拳社,把李雅轩流派杨式太极拳植根深圳,传播到海内外,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 

拳 社 课 程 表

    课程名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课程类型

    杨氏36式太极拳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初级班

    杨氏传统115式太极拳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中级班A

    杨氏55式太极剑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级班B

    杨氏40式太极刀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级班C

    太极推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级班

    太极推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高级班

名家讲坛
李雅轩太极拳精论(一)
2014年06月12日 13:45:15 -

本文采编于陈龙骧、李敏弟二位先生所著《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精解》

 

    未从出势,先将身势立稳,重心放正。身心松开,不有丝毫拘滞之力,杂念屏除,使体态归于自然而后出动。动时以心气运行,以腰脊领率,静静地将一蹚拳形容出来,势如行云流水,抽丝挂线,约估时为20分钟或半点钟为宜,练后觉心神愉快,神智清醒,便是练之得法,到此境界可静静悟之,不难得矣。
    切忌身体僵硬,四肢自动,务须以意气牵引而动,周身俱要放松,气势沉下方是太极拳正确规矩也。每见练者完全以四肢自动、盲动、妄动,多些花样,唯恐无精彩不美观,殊为错误。
    功夫日久,如觉掌心和指腹间如有气意鼓胀,即证明气血已通达四梢矣。如此加紧练功,不愁为豁然贯通焉。如练习日久,无此感应,即是气意功架不对,可速就名师指教之,否则积习日深,不能改正矣。
    以心行气,以气运身,反视观内体会身心之合,神气之舒,久之自能达到内外一体,上下合一。若只注意外表着术之动,则流于外功矣。
    神意内含以存静养,劲道始有收藏,一举一动不忘松净,灵慧才能生长也。
    切忌剑拔怒张,咬牙睁目,紧张之现象。或以为练时毫不紧张,临事何能致用,岂不知练时是蓄养神气之功夫,以俟神气蓄养充实,临事自有好用。若练时剑拔怒张,神气外露,则神气耗费,焉能有充实之日,用时焉能有惊人动作哉!
    上有虚灵之神,中有腰脊之劲,下有丹田之气,三者合一,内外一体,动作无不适宜矣。然一切皆由自然中求之,不可在局部上找。若专想沉气,必为气滞,如专想提神,必为神拘,非大道自然之功矣。
    虚灵顶劲者,是身势端正稳静舒适之后同,虚灵之气自然上升之谓。非头部犟力上顶之悦耳。如犟力上顶,则有挺硬性而无虚灵性,乃为太极功夫之最忌者也。
    练太极功夫者,一方面依老师教授去用功,一方面本三丰祖师以及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悟,练时不可参杂外功之思想,否则必流入歧途也。练此功不可与外功拳兼行并练,否则徒劳而无功。盖此是松灵劲,发出时无声音,被打者外面无青红伤而劲已透内部矣,彼是紧硬劲,发出时咚咚有声,被打者外面显青红伤,而内面未必透也。
    有谓太极拳功夫非参杂其他门功夫并练不能应用云云。此足见其无太极拳传授,尚不知太极拳道理也。
    初学拳架时,不数日必觉两腿肌肉酸痛,一月之后又觉两膝关节疼痛,再后则两肩发酸,学者不可骇异。此乃必经过之情形,亦正是名师指教得法处,可继续操练之,久之酸疼自愈,功夫亦有基础矣。若怕酸疼,停止操练,日后再练仍痛,则白费一番功夫也。
    若学拳始终未觉有腿疼、膝疼、肩酸等情形,即是老师教授不对,当另请名师教正之。
    周身气势务要松开,虚灵之气始能上顶,动若江海,步如猫行、上下相随,内外配合,到此境界,内劲将生矣。但松须松心,心为一身之主,心松周身各莫不随之而松,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输,久之自能得到真正之松,内劲亦随之而生也。
    练功不可四肢自动,须以心行,以气运,以腰领,以意去牵引之,上下内外始能完整一气。
    如一势之开,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。如一势之合,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。凡一切动作,必须由内达外,所以为内功也。
    找上下相随,是初步之练法。找轻灵绵软,是中乘之功夫。找虚无所有,才是最后之研究。盖轻灵仍有物也,如到虚无则无物也。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,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。
    内则以心意为主宰,外以腰脊为枢纽,内外上下统体合一,无论练用俱有不可思议之妙。
    杨澄甫先师每推手发劲时,只见其眼神一看,对方便觉惊心动魄,有顷刻生死之感,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致,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,能起于陡然之间,迅雷不及掩耳,令人不可抵御,亦无从抵御故耳。平时练功所以慢者,正为蓄养此精气神,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。
    如练时太快,非但不能蓄养神气,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以作到恰到好处,所以发劲不充实,气势亦不惊人也。
    周身松开,上下完整,是太极拳必需之条件。如动作不整,整而不松,或只两肩松而腰胯腹背不知如何为松;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,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,此皆无正宗传授故耳。
    每见练者一身摇摇摆摆,零零当当,头部如货郎鼓子摆摆晃晃,神气活现,自以为太极拳讲柔、讲软、讲不用力,不过如此也,其实不知太极拳有其道理在须有传授方可得之,非从旁看看可以偷来,亦非妄作聪明闭门造车可能得到也。
    练时须静心体会周身是否松净,是否沉稳,是否舒通,每动要静想须如何始能将意送到彼身,如何始能入里透内,久之当可进步。
    神气内敛收藏入骨,满身虚灵之气,要轻有轻,要重有重,轻者如百无所有,重者可使泰山立崩,此练精化气,练气化神,练神还虚之功也。
    虚灵必先从实在处作起,轻快亦必在沉稳上着手,功夫日久,始能得到真正的轻快虚灵也。
    若初学时讲轻快,必致一身零乱不整。若初学时讲虚灵,必致流于漂浮,毫无作用。所谓太极拳十年不出门者是也。漫说十年,假若无真传,即一生亦出不了门。
    太极拳是无为无不为之功夫,出手虚妙无比,包罗万象,无论对方如何来手,我有此虚灵之气,自能随机应变,顺势而应之无不恰到好处。万不可专于一手一势之作用,否则必挂一漏万也。盖大道一以贯之,得其一而万事毕,若想一招一势之用,呈千着万着总有穷尽,故智者不取耳。
    练功有五忌:
    一、择师不慎,误入杂门外道,养成习惯,日后虽遇真传,亦难改正也。
    二、对老师信仰不坚,不本老师所教之道理用功,自动聪明,东想西想,参加其他道理,以致心神杂乱,暗病百出,若藏若露,此毛病最不易改正。
    三、有不良嗜好,如烟、赌、色等,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已耗费枯竭、昏头胀脑,不能悟道矣。
    四、平素曾练外家硬功太过,如吞气努力,咬牙睁眼,鼓肚子打肚皮,以及挑打周身,油棰贯顶等等,已将身上最宝贵之神经练死,成为麻木状态,毫无灵感,不能操太极功夫矣。
    五、入道未深,离师太早,即想在人前显弄,致被外门功夫引诱,走入歧途,无法纠正。
    以上五者,皆不能悟道也。
    功夫以澄心定性为主要之功夫,但澄定之功夫须在稳静上着手,以俟静极默笃之后,才能静得下来,定得下来,良知始现而后随良知之觉察悟之,此觉察方是准确之觉察也。
    其所以澄,所以定者,是想恢复心无思想,身无作为,无为之身心也。无为之后,心性始能光明,光明之后自然之中发出来的知觉便是儒家所谓良知。良知是在静极默笃之后发现,非在穷思极想中得来,心硬想等于壁上无门,出入硬要碰壁而过,又等于荆棘坎坷之地本无路可走,而硬要通过也。如此练法,必致愈练愈离太极拳功夫愈远,学者不可不知。
    练此功又须静悟,又须操练,不静悟则不知如何为对,不操练则肢体不能随心所动,故须两者并进,心身兼修也。若一味苦练,徒使筯骨皮肉受苦,心神忙乱出身臭汗而已。且白销精、气、神,与功夫有害无益也。
    养虚灵生智慧以悟拳道;用之于防身,能自卫御侮;用之于处事,则是非分明;用之于养身,则延年益寿。
    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炼。然以练神为主,练气次之,练体为初步。所谓神者,周身虚灵之气势,莫测之动作,轻快变化之谓之,非咬牙瞪眼,努气使力之说。所谓气者,呼吸沉着之气,非青筯暴露,鼓包起块,强行呼吸之谓。所谓体者,稳静安舒,动作轻灵之谓,非打桩、打沙包、打周身,以及碰胳膊、撮手指、捶肚皮一般麻木神经之谓。
    练神者不离气,不离体,不过以神为主;练气者亦有神,亦有体,不过神的成分较少;练体者亦有神,亦有气,不过不知神之妙用耳。
    如练时拳意不上手,是身势不松,上下不随,内外不合,呼吸不舒故耳。当就名师指正,否则必致愈练愈坏,杂念繁兴,甚至有中风发挺不定也。
    一心想松,久之身势自能松,动以心气为主,四肢跟随自然会整,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而后,拳意自能上手矣。默识揣摩,可达随心所欲境界,一切总在稳静上找。如粗心浮气,必致愈练愈离拳意愈远,一生不能上手矣。
    有恒心,有天才,有真传三者俱备,尚须尊师重道,一二年可成。但在将成未成之际,如离师太早,毛病易发现而自己并不觉也。避免之法常常体会身心之合,静静思悟老师以前所说之道理,老师练拳时之气势,慢慢形容之,则毛病不致太深,否则一变无边。如脱缰之马,不可收拾矣。
    毛病有明者,有暗者。明者易改,暗者难除。手足高低不称,方向不正,腰胯不端,脊梁不舒。为之明病易改也。心意思想不对,动作神气不随,身心内外不配,为之暗病。此病若藏若露,摩不着拿不着,口里说不出,故不好除也。
    患内病者,无论如何苦修苦练,其功架气势总感美中不足,此皆不本师命用功。个人东想西想而来,以致走入歧途,学者不可不慎。每见用功多年内劲不生,应付不灵,临事手忙脚乱,呆眉瞪眼,仓仓皇皇,胡顶乱撞,瞎拔拉扯,皆此病也。
    动须趁着呼吸,以呼吸来促使开合,所以谓以气运身也。每动须挂拳意,假如伸出时须以意思送到,如收回时,亦须以意思收回,如练刀、枪、剑亦须如此,不可丢掉意思而四肢自动。内功之动作是以心使身,身使手之动作,凡脚手之动系发源于心,由内达外者也,故曰内功。如功夫高深之后只要意思一动其劲无不到达,但无真传者不能能也。
    外功注意招术上之操作,是外面之动作,是走外盘。形迹太大,虽表面快而实际未必快,内功讲究懂劲上之感悟,懂劲是内里之觉察,是走内盘。形迹虽慢而实际上未必慢,且能临事时若须要劲之大小,时间之早迟,来去之快慢,攻守之部位,所去之方向等等均有估计,此估计即是听劲的功夫,皆由平素松软沉静,缓慢练功之中得来者也。
    拳术是个人徒手战术,心脑为司令,胸腰如大本营,肩胯如师旅,腿臂如团营,手足为连排,皮肤如哨兵,神经如电话,一但与敌人接触,神经立可传达消息于心脑,由心脑因事制宜指挥身腰,领四肢手脚,予以适当之应付。苟无神经之传达,无以知对方之来去,则一切无从措手,虽有天大之力量,用之不当亦必败也。手足以保护心身,非有适当之动作不济事。腰脊为使用手脚之纽枢,苟无巧妙之转运不为功,心脑是全身之发令官,非有极其清醒之灵觉,难以指挥适宜也。在斗争之际,当快则速,当缓则慢,不可稍有差错,进退左右不可稍有早迟,否则必致全盘失败,神经清醒之重要可想而知。故太极之功夫,主要在静心定性,以养神经清醒也。他家不察,一味在肌肉坚硬上操作,将人身最宝贵之神经损伤,殊为可惜。
    练坚硬肌肉功者,其理想不过以下两点:1、在攻打时,无论进退皆非快不能济事,然苟无灵觉之感应,快不得其时,徒增忙乱,有何益处;2、在打人时非硬不能打得人疼,在挨打时,非硬不能乘得着,然攻非其时不生效用,妄费气力,必致捕风捉影,如防非其时,反以隙示人,为害更大,硬有何为!又对方之打来,必在迅雷不及掩耳,陡然之间,我之硬力尚未运到如何能乘得着,况对方如奔我之要害而来,又焉能运劲以乘之。
    太极拳是有形无形的功夫,虽有形式在如对方来犯,身势含蓄即为百无所有,令其捕空捉影,无用武之地。如认为他是虚的,却会陡然而到,迅雷不及掩耳,使其惊心动魄,不可抵御。太极拳是机变难测的功夫,如认为他不来,而神经一动,会早已打上如认为他必来,他会无形解化如百无所有,所谓忽隐忽现者也。
练架子以养心气,推手以学听劲,散手以练手眼身法步,此拳是练心胆精气神。
    练功时是沉气,但不可免强去沉,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引之,虚而若实,实而若虚,有而若无。
    放松软以长虚灵之气,智慧自生,正身心以立根本之源,庄严自有。如身心不正,必有轻薄之态,定遭人轻慢侮辱之。
    虚灵为功夫第一要诀。认清此理,如天分高者,一二年可通:如愚笨者,一生难成,岂仅俗语所云太极十年不出门而已,盖成就之深浅,全在个人天份如何,非可一概而论。
    功夫宜在清晨或静夜无人之际修练,不可专在人前显弄。
    行动歌曰:大道不离方寸地,非存心兮非有意,更非胸中运精气,居心纯泰然,百体自相依。不着意兮不着心,无心之中是真心,无心之中无有形,虚无养成真虚灵,宇宙浑一体,皆从自然生。
    拳术一道,派别虽多,然皆不外乎练硬、练快,努力使劲,鼓气提神,讲狠毒,讲厉害而已。但快硬者,心性难静;努力鼓气者,呼吸不舒;狠毒厉害者,更难养中和之气。以上皆苦筯肉,耗神气,害虚灵之功夫,非延年益寿之道。
    练时稳静安舒,以养虚灵之气;用时冷弹脆快,以吐丹田之劲。多多体会虚灵之气势,用时对方来力无不尽悉,取胜之道在其中矣。
    苟无虚灵之气,对方来手情形无从知晓,动时必致胡顶乱撞,不成太极功夫矣。
    有虚灵之气势,有腰腿之轻妙,有神气之充实,有气派之庄严,有动作之冷快,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。用之自卫则防身御侮。
 

 
我 要 评 论
呢称:游客
 
文 章 评 论0条评论
 
回复评论内容: 
友 情 链 接
重庆子能太极拳社  深圳武协  国惠投资  美丽湾  骏磁磁业  
Copyright@2013-2014 深圳子能太极拳社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